心脏是惟一一个片刻不可以休息的器官, 当人类生命开始在母体胚胎里孕育时, 心脏就夜以继日地工作着。而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使本来不堪重负的心脏雪上加霜, 严重威胁着人的健康和生命。
全世界,每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0%;虽然每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幸存者至少有2000万,但其中多数人有很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心脏病高发已成趋势,每年新发50万人,现患约400万人,而每年接受“搭桥和介入”等心脏病治疗的患者连12万人都不到,治疗明显落后。
发达国家心脏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强调了预防。相反,在过去15年里,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预防。
具体来说,心脏病的引发有两大类危险因素,一类是可调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或有关。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 环境危险因素
1. 自然环境: 空气污染,高温,严寒等。
2. 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贫穷), 竞争大等。
3. 自身环境: 如血压高(高血压),血脂高,血糖高(糖尿病),口腔卫生不佳等。
二. 自身危险因素
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睡眠过多或不足。
三. 情绪危险因素
激动,精神紧张,慢性压力等。
四. 运动危险因素
长时间坐位,体力活动少,BMI异常(超重或肥胖)等。过度运动,心肌肥厚等。
五. 不良生活习惯危险因素
如大吃大喝过剩导致肥胖,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新鲜,盐过量,水不足等。吸烟过度也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危险因素。
另一类是不可调的危险因素, 应该尽可能延缓或减少。比如衰老、性别、种族、家族史。
此外,还有其它疾病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如急性或慢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胃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糖尿病等。
很多人都忽视了心脏初发的征兆性;在临床调查上;大多数心脏病人群都会说我一开始都是很正常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为什么会突然得了心脏病?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工作习惯都容易导致人体的脏腑虚弱,初期会出现心慌、心悸、心跳、失眠多梦;遂发心率不齐、窦性早搏;最后形成心绞痛、冠心病。这些都是冠心病出现的征兆,所以更需要重视预防。
如果能改善其危险因素,心脏病的发生将被有效遏制。小编整理了几点预防方式,快来学习一下吧。
1. 摒弃不良嗜好,如抽烟、喝酒、熬夜、爱生气等。
2. 增加运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远离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
全球心脏病概况
全世界,每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脏病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0%;虽然每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幸存者至少有2000万,但其中多数人有很高的复发和死亡风险。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心脏病高发已成趋势,每年新发50万人,现患约400万人,而每年接受“搭桥和介入”等心脏病治疗的患者连12万人都不到,治疗明显落后。
发达国家心脏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强调了预防。相反,在过去15年里,中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患冠心病的人数增长了150%,其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预防。
心脏病引发的两大类危险因素
具体来说,心脏病的引发有两大类危险因素,一类是可调的危险因素,与生活方式或有关。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 环境危险因素
1. 自然环境: 空气污染,高温,严寒等。
2. 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状况低下(贫穷), 竞争大等。
3. 自身环境: 如血压高(高血压),血脂高,血糖高(糖尿病),口腔卫生不佳等。
二. 自身危险因素
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睡眠过多或不足。
三. 情绪危险因素
激动,精神紧张,慢性压力等。
四. 运动危险因素
长时间坐位,体力活动少,BMI异常(超重或肥胖)等。过度运动,心肌肥厚等。
五. 不良生活习惯危险因素
如大吃大喝过剩导致肥胖,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新鲜,盐过量,水不足等。吸烟过度也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危险因素。
另一类是不可调的危险因素, 应该尽可能延缓或减少。比如衰老、性别、种族、家族史。
此外,还有其它疾病与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如急性或慢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胃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糖尿病等。
如何科学预防心脏病?
很多人都忽视了心脏初发的征兆性;在临床调查上;大多数心脏病人群都会说我一开始都是很正常的,什么问题都没有,为什么会突然得了心脏病?
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工作习惯都容易导致人体的脏腑虚弱,初期会出现心慌、心悸、心跳、失眠多梦;遂发心率不齐、窦性早搏;最后形成心绞痛、冠心病。这些都是冠心病出现的征兆,所以更需要重视预防。
如果能改善其危险因素,心脏病的发生将被有效遏制。小编整理了几点预防方式,快来学习一下吧。
1. 摒弃不良嗜好,如抽烟、喝酒、熬夜、爱生气等。
2. 增加运动,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3.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远离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