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肠上皮组织转化,属于胃癌癌前病变的一种,但不是说出现肠化就一定会有癌变,且只有部分类型的肠化才具有癌变的可能性。门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群病人,行胃镜检查取活检后,病理报告示:如(胃窦)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体中度肠上皮化生。随后,病人就开始不停的咨询,查资料等,有的说是癌前病变,有的说注意复查,等等。
但是,病人和(或)家属会纠结个不停,时间久了,病人焦虑了,如临大敌,好像癌症就要来临,无疑于宣判“无期徒刑”。到处求医问药,多次重复检查,精神焦虑紧张,莫名恐惧害怕。
肠上皮化生就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轻者仅有少数肠上皮细胞存在,重者可以见到肠绒毛形成。肠化生上皮细胞主要由吸收细胞组成,其间夹杂有杯状细胞,底部可见潘氏细胞,其形态、粘液特性、酶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等方面均类似小肠或大肠,与胃型上皮明显不同。
根据肠上皮化生分泌粘液的情况及其分泌粘液的性质,可以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并非由正常细胞一跃成为癌细胞,而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在发展成恶性肿瘤之前,肠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变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径。
▌ 内镜下识别肠上皮化生
1. 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 mm的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在淡黄色结节型肠上皮化生。为轻度不规则,呈细颗粒状,或绒毛状。
2. 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反光较正常胃粘膜强。瓷白色小结节具有不稳定性,可消失或向弥漫型转化。
3. 鱼鳞皮样外观: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如鱼鳞状,一般呈条状或弥漫性分布。
4. 弥漫型:粘膜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内镜下表现为结节型或弥漫性;弥漫型主要有两种形态表现,一种为颗粒状弥漫不平,另一种胃散在米粒状。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不同,则胃镜诊断的准确性也就不同,肠化程度越重,符合率越高,即中、重度肠化肉眼特异性改变较轻型突出,内镜诊断率及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也高。所以内镜检查需要仔细观察,认真识别,这样才可以准确活检,提高诊断率。
▌ 肠上皮化生的程度与分级
不论大肠型化生或小肠型化生,都可将化生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在400倍光镜下看3-5个视野,若肠化细胞占腺管1/3以下者为轻度(+),占1/3-2/3者为中度(++),肠化细胞占腺管2/3以上者为重度。
也有学者将肠化的面积分为0-3级:0级粘膜中不含有肠化病变;1级肠化占粘膜面积的30%;2级肠化的面积介于30%-70%之间;3级肠化的面积大于70%。随着年龄的增长,肠化程度也呈递增趋势。
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癌变,一般地说,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随炎症发展而加重,认为该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与胃癌关系不大。
而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但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因此对于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小肠型化生,不必过分惊慌,但对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内镜医生精准取检,病理医生精准描述,给予精准的相应的分型,才有利于临床医生综合评判,指导患者随诊并能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总之,从肠化过渡到胃癌经历,大体是这样: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完全小肠型肠化→不完全大肠型肠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过程,由此可见,从出现肠化发展到胃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当出现肠化时,应避免紧张,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之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的调节,宜清淡饮食,尽量避免烟酒、过酸过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减缓肠化的进展。
大通福克斯美国会诊中心(CMAA)是一家专注于为中国患者提供美国高端精准医疗咨询和服务的专业机构。自成立至今,已经为许许多多的中国患者提供了这样的服务,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高端的,专业的服务,而且接受了精准的,个体化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通过中心提供的服务,很多病人获得了满意的,甚至是超越他们期望的治疗效果。
▌ 推荐阅读:
“汉字叔叔”的朋友 为什么选择在美国治疗肿瘤?
“罕”你相连:夏尔亮相,携手抗击罕见病 !
人类抗癌之战重要转折点,CAR-T细胞治疗首次获批用于治疗白血病